青岛新闻网1月20日讯(记者 姜红翠 王璐 郭起良 袁瑜)憨态可掬的兔子迎春纳福,萌动喜人,或是一“只”独秀,或是团簇成排……吸引了往来人群的目光。谁能想象到,这些皆来自于民间艺人的手工创作,究其材质,竟是由“面”制成。
创意生活 匠心独运逐时代潮流
“自己对面塑本就十分喜欢,新的一年是卯兔年,就想着捏一些兔子的造型作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辛翠翠说道。许多地方的年味儿从“福”字、红灯笼等点燃,而在她的手中,新的一年从小兔子萌生。
辛翠翠是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东旺疃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同时也是一名面塑爱好者。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众所周知她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能用一团团普通的面料,捏出一个个集聚亮点和“热点”成型之作——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成为最受欢迎的“明星”,她与众多志愿者们动手创作,利用各种材料自制了创意“冰墩墩”,共同为奥运助力。其中就包括她花费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自制的一个面塑“冰墩墩”吉祥物。
从“冰墩墩”到小萌兔,普通的面料在她手中演绎着塑造万物的神奇,而热爱面塑的辛翠翠也带领着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不断增进着这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巧手捏面塑,指尖传非遗。面塑艺术在我国历史久远,目前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历经时代的传承,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展现着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具有造型与色彩之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以形塑神 将瞬间艺术定格留念
提起与面塑的结缘,背后是一段主动“求学”的故事。辛翠翠与丈夫李成波的本职工作与果蔬雕刻有关,“为了寻求瞬间艺术永久保存的良方”,夫妻二人2017年6月奔赴成都,初步接触面塑技艺,从零起步,跨行学艺。
“虽然有着果蔬雕刻的基础,但学习面塑的时候,却是一入门就是瓶颈期。”李成波说。面塑讲究先观察再动工,需带着一丝“悟性”启程,其立体结构和线条走向都极具考验性。为了增进面塑技艺,他们还在社区附加的美术培训班学了素描课,用了两个半月时间提升美术基础,为面塑技艺增进美感质地。
关于面塑原料,也进行了本地化的改进,由南方采购的面料在当下的环境气候下容易干裂,在老师的指导下,添加了一些更容易保湿塑性且无污染的元素。
出师之后,他们以龙凤、孔雀为主体,做了一些大型面塑作品。其中一个是以东旺疃社区凤凰山为原型创作的,其山体的底座还原了山体的比例,一只凤凰栩栩如生,傲立山间。“这个作品的制作历经了两个半月时间,为了保持面塑作品的稳定性,还创意了一座桥梁和众多花束作为点缀……”李成波介绍说。
而今,面塑技术日渐娴熟的他们,不断创意着新的作品,也收获着来自身边人的认同和喜爱。2022年6月,以“新动能、新手造、新创意”为主题,以打造“山东手造、青岛有礼”文化品牌为标志的2022年青岛市首届手造节在鲁邦风情街启动。李成波带着面塑工艺品亮相非遗摊位展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合影围观。
传承非遗 踔厉奋发文化进万家
“社区居民最开始接触面塑的时候,第一堂课是从捏牡丹花开始的。大家都觉得很神奇!”城阳街道东旺疃社区工作者李杨谈到,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度都很高!
东旺疃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供了党群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和场地,通过剪纸、阅读、歌舞等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脉络,串联搭建社区治理精细化成果,提升了居民、新市民朋友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日,2023“黄河大集”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青岛站正式启动,结合我们的节日·春节,社区举行了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主题的非遗进社区传统手造文明实践活动,为持续擦亮“好品山东”品牌名片、深化“山东手造青岛有礼”品牌内涵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朵朵“牡丹花”盛放,终究汇成爱的大花园。点滴文化生活浸润百姓家,在城阳街道,非遗文化的传承步伐不断加快,紧紧围绕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群众文体设施全地域覆盖、文体管理全周期服务、文体活动全社会参与、文体惠民全人群共享的良性生态,为打造湾区都市活力城阳贡献文化力量。